核心观点: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,像马拉松这样的IP赛事,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。谋赛,也是为了谋城。马拉松不应只求“快”,掌握合适“配速”,城市才能尽情燃烧“卡路里”。
城市里熟悉的味道回来了。这里不仅有逐渐升腾的“烟火气”,还有日益浓厚的“跑马热”。仅4月16日(星期日)这一天,包括南京江岛半程马拉松、盐城马拉松、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、上海半程马拉松、北京半程马拉松等在内,全国有18场A类马拉松赛事鸣枪起跑。有网友戏称:跑者又都不够用了!
一个“又”字让人五味杂陈,或许珍惜当下更重要。近年来,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消费能力增长,伴随健康需求的变化,人们更加注重健身运动。经济学上也有一个“马拉松周期”的说法,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,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,这个国家往往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,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。
数据显示,2018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总参赛规模为583万人,有285个地级城市举办了规模路跑赛事。纵观全球,世界田联公布得到其认证的2023年马拉松赛事共238场,其中中国赛事多达67场,高居全球第一。跑马人群逐渐壮大,刺激了旺盛的赛事需求,“钱景”自然更广阔。
且不说跑者置备的“一身行头”需要一大笔开销,单是马拉松赛事就可以直接拉动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等消费需求。一日比赛,多日停留,一人参赛,多人消费,辐射范围越来越广。以笔者参与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为例,一位来自广州的跑者对笔者说,“借着这次机会,拿出两万块钱带母亲在北京游玩一周。”又如,今年的江苏无锡马拉松,在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旅游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,为周边产业创造效益达1.95亿元。
马拉松能够“一马当先”,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支持。一场马拉松,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一座城市,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最生动名片。无论是通过“北马”“上马”这样的赛事,全方位展现城市风貌,还是无锡、盐城等地,借跑步带动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,由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所投射出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。丰富人民的文体生活,有效拉动区域消费,同时可以形成良好口碑,面对具备诸多正向附加效应的马拉松,各地都不愿错过这块“蛋糕”。
需要提醒的是,“热潮”涌动之下,参与各方还应尽量“淡定”一些。参赛者跑步的热情,各地聚拢人气的考虑,完全可以理解,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,无论参与者还是组织者,“安全第一”都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。如果只是盲目“跟风”,而不考虑“自己有几斤几两”,抖客网,那就是对自己、对赛事的不负责任。应当看到,之前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。要想不出现“拍大腿后悔”,就得少点“拍脑袋决策”,因为任何人都无法“拍屁股走人”。举办马拉松,不应为了办赛而办赛,最重要的还是满足人们对强健身体的向往。这一理念,无论何时都不能丢。
有句名言说得好,“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。它能鼓舞人心,它能团结人们,它的力量无可取代。”像马拉松这样的IP赛事,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。谋赛,也是为了谋城。马拉松不应只求“快”,掌握合适“配速”,城市才能尽情燃烧“卡路里”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相关文章:“跑马热”考验城市办赛水平
赛事归来 全民健身迸发新活力
原标题:【中经评论:“配速”合适 “跑马”方可赋能】 内容摘要:核心观点: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,像马拉松这样的IP赛事,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帮助远不止于经济上的数字。谋赛,也是为了谋城。马拉松不应只求“快”,掌握合适“配速”,城市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keji/219210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